群聯執行長潘健成先前則預告,NAND晶片供給將在第2季、第3季轉趨緊張,有利群聯產品價量俱揚。
Google 會保留包括瀏覽過的網站在內的資料,但起初無痕模式的說明並沒有標示出這一點。和解協議不包括 Chrome 用戶的損失,但個人確實可以選擇提起自己的訴訟。
一開始的訴訟指稱,Google 讓用戶誤以為在無痕模式下並不會收集資料,但瀏覽器依然會追蹤用戶的網站使用狀況。過往許多使用者如果有不想被人知曉的網頁瀏覽項目,大多會使用 Google 的無痕模式,希望來個船過水無痕。直到今年 1 月時,Google 才更新了針對無痕模式的免責聲明,以澄清該公司無論在無痕模式或標準瀏覽模式下都會收集相同的數據。現在 Google 計畫將銷毀這不當收集的數十億個數據點,且也將更新無痕模式的措辭,並在使用該功能時預設進用第三方 cookie。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703223425197-0); });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Google 現在也進一步同意,將會刪除所有從 Chrome 瀏覽器無痕模式中所收集的資料,希望藉此了結這個自 2020 年開始的集體訴訟
但後來才被人發現,Google 仍舊會在用戶使用無痕模式的情況下收集資料(像是瀏覽過的網站),這使得 Google 在 2020 年時開始面臨了集體訴訟、且在去年底該公司也同意了 50 億美元的索賠金額。理論上來說,在無痕模式下瀏覽網站,表示這個瀏覽是很私密的,其他人不會看到自己的瀏覽活動,但 Google 過去都沒有提及嘎公司的數據收集情況。英特爾還支持 ONNX、DirectML 和 WebNN,未來還會有更多軟體支援。
上述各部分可根據計算類型分配 AI 工作。不過人工智慧模型種類繁多,英特爾強調,執行大語言模型時記憶體容量將成為關鍵因素,某些工作可能需要 16GB 記憶體,甚至到 32GB,就需要更高成本,尤其筆電。先前,英特爾預期,2025 年底將有 1 億台帶有 AI 運算單元的 PC 出貨,英特爾也已經與 100 多家供應商合作,並計劃到 2024 年底在市場上推出 300 多個 AI 加速應用程式。如果需要,NPU 和 GPU 甚至可合作運行大語言模型。
英特爾強調,GPU 和 CPU 用於更重 AI 任務,因同時執行多個 AI 模型可能會使運算能力有限的 NPU 超載。AI 模型對記憶體容量和速度也有苛刻要求,記憶體容量大小讓模型更大更準確,記憶體速度提供更高性能。
而且,其中預裝的工具包括 Cmake、Python 和 OpenVINO 等。至於,為了進一步推進其 AI 生態系的完善,英特爾計劃在全球多地舉辦一系列開發者活動,例如最近在印度舉辦的論壇。英特爾還提出更簡單 AI PC 定義,即 CPU、GPU 和 NPU 每個元件都有 AI 專用加速功能,其實就是英特爾 Meteor Lake 及後續產品設計理念。英特爾計劃 2024 年再舉辦多達 10 場活動,以完善開發者生態系統。
而在本次的開發者活動當中,英特爾還推出了一個帶有Core-i Ultra Meteor Lake 處理器的華碩 NUC Pro 14 開發套件,但英特爾尚未提供詳細規格參數。NPU 可為照片、音訊和影片處理等低強度 AI 提供卓越效率,比雲端計算回應時間更快,延長續航並提高性能,同時終端處理確保數據安全。當前,我們只知道這些系統將提供多種外形可選,每個系統還將預裝軟體堆疊、編程工具、編譯器和啟動所需驅動程式。不過但微軟尚未定義最低記憶體要求
(首圖來源:工研院)。蘇孟宗進一步表示,在 27 日的會議上,聚焦全球創新研發策略與經營議題,提出「SUPER」理念,其中 S 代表永續(Sustainability),旨在共同規劃國際研究機構的永續發展路徑。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此次 RIN 首長年會中討論到應對全球氣候變遷等嚴峻挑戰,工研院對此提出倡議,強調各國科研機構應建立緊密夥伴關係,透過創新科技和包括研究設施、數據和專業知識共享,提高研究的品質和效率,共同加速實現建構「韌性社會」的目標。工研院開發「易拆解太陽能模組」,透過與法國原子能暨替代源委員會(CEA)驗證證明可抵禦極端惡劣氣候。
本次 RIN 主席、工研院資深副總暨協理蘇孟宗表示,RIN 是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國際應用研發機構鏈結平台之一,今年 RIN 首長年會首度移師至亞洲並選定台灣舉辦,突顯臺灣的科技實力與研發能量獲得國際高度肯定,為重要的里程碑。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703223425197-0); }); 這是 RIN 成立後首次於亞洲舉辦,包括芬蘭、法國、德國、日本、加拿大等 12 國的國際頂尖研發機構首長齊聚台灣,27 日亦在經濟部支持下,台灣 15 個研發法人與各國際研發機構首長面對面交流,深化國際合作。E 代表創業精神(Entrepreneurship),著重研究機構導入創業精神,以保持活力與彈性。U 代表獨特性(Uniqueness),強調建立研究機構自身的明確定位與特色。P 代表人才(People),強調培育出當代所需的跨國、跨域的創新研究人才。工研院與加拿大國家研究院(NRC)已於2023年進行人員互訪,共同開發用於康復和評估的多功能觸覺手套,為老年健康照護提供解決方案,這些都是以合作創新突破,來解決挑戰的案例。
此次在 26 日 RIN 首長年會中,討論聚焦全球性議題,包括如何因應如氣候變遷、人口老化和勞動力短缺等艱鉅挑戰,會後共同提倡:各國科研機構攜手建立緊密夥伴關係,彼此優勢互補,透過創新科技和共享資源,加速建構「韌性社會」,一起打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全球最大應用研究機構組織(RTOs International Network,RIN))首長年會 26、27 日在台舉辦,此次討論聚焦全球性議題,包括如何因應如氣候變遷、人口老化和勞動力短缺等艱鉅挑戰。
工研院過去一直攜手科研夥伴進行跨國鏈結,例如: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和工研院共同進行「二氧化碳捕獲及再利用技術開發」,以減少全球碳排。最後,R 代表韌性(Resilience),旨在協助各國社會建立韌性,期望攜手國內外法人夥伴,開發創新技術與解決方案,應對全球不同的挑戰。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邱求慧表示,期望透過此次交流,充分展現臺灣研發機構的創新研發實力,能為全球產業超前佈署,並可與國際研究機構攜手合作,共同解決全球面臨的挑戰P 代表人才(People),強調培育出當代所需的跨國、跨域的創新研究人才。
全球最大應用研究機構組織(RTOs International Network,RIN))首長年會 26、27 日在台舉辦,此次討論聚焦全球性議題,包括如何因應如氣候變遷、人口老化和勞動力短缺等艱鉅挑戰。工研院過去一直攜手科研夥伴進行跨國鏈結,例如: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和工研院共同進行「二氧化碳捕獲及再利用技術開發」,以減少全球碳排。此次在 26 日 RIN 首長年會中,討論聚焦全球性議題,包括如何因應如氣候變遷、人口老化和勞動力短缺等艱鉅挑戰,會後共同提倡:各國科研機構攜手建立緊密夥伴關係,彼此優勢互補,透過創新科技和共享資源,加速建構「韌性社會」,一起打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蘇孟宗進一步表示,在 27 日的會議上,聚焦全球創新研發策略與經營議題,提出「SUPER」理念,其中 S 代表永續(Sustainability),旨在共同規劃國際研究機構的永續發展路徑。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703223425197-0); }); 這是 RIN 成立後首次於亞洲舉辦,包括芬蘭、法國、德國、日本、加拿大等 12 國的國際頂尖研發機構首長齊聚台灣,27 日亦在經濟部支持下,台灣 15 個研發法人與各國際研發機構首長面對面交流,深化國際合作。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邱求慧表示,期望透過此次交流,充分展現臺灣研發機構的創新研發實力,能為全球產業超前佈署,並可與國際研究機構攜手合作,共同解決全球面臨的挑戰。
U 代表獨特性(Uniqueness),強調建立研究機構自身的明確定位與特色。(首圖來源:工研院)。
工研院與加拿大國家研究院(NRC)已於2023年進行人員互訪,共同開發用於康復和評估的多功能觸覺手套,為老年健康照護提供解決方案,這些都是以合作創新突破,來解決挑戰的案例。本次 RIN 主席、工研院資深副總暨協理蘇孟宗表示,RIN 是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國際應用研發機構鏈結平台之一,今年 RIN 首長年會首度移師至亞洲並選定台灣舉辦,突顯臺灣的科技實力與研發能量獲得國際高度肯定,為重要的里程碑。
最後,R 代表韌性(Resilience),旨在協助各國社會建立韌性,期望攜手國內外法人夥伴,開發創新技術與解決方案,應對全球不同的挑戰。工研院開發「易拆解太陽能模組」,透過與法國原子能暨替代源委員會(CEA)驗證證明可抵禦極端惡劣氣候。E 代表創業精神(Entrepreneurship),著重研究機構導入創業精神,以保持活力與彈性。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此次 RIN 首長年會中討論到應對全球氣候變遷等嚴峻挑戰,工研院對此提出倡議,強調各國科研機構應建立緊密夥伴關係,透過創新科技和包括研究設施、數據和專業知識共享,提高研究的品質和效率,共同加速實現建構「韌性社會」的目標
但與此同時,歐洲太空總署團隊注意到歐幾里得望遠鏡測量周圍恆星的光量逐漸下降,一般來說,多數恆星光度數百萬年內不會有太大波動,因此這現象表明歐幾里得望遠鏡出現技術問題。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703223425197-0); }); 運行中的歐幾里得太空望遠鏡目的測繪宇宙暗物質的大尺度分布結構與性質,預計在為期 6年任務期間觀測 100 億光年範圍內數十億個星系、拍攝 30,000 張影像,去年升空後,已在同年 11 月 8 日傳回 5 張首批科學影像,包含:宇宙已知最大結構之一英仙座星系團(Abell 426)、馬頭星雲、螺旋星系 IC 342、不規則星系 NGC 6822、球狀星團 NGC 6397。
歐洲太空總署近日更新消息,確認鏡面在加熱 1.6 小時後從零下 147℃ 升至零下 113℃,望遠鏡儀器收集到的恆星光量也重新增加了 15%,表明操作結果成功。經分析,團隊認為望遠鏡鏡面被凍結的水分子覆蓋了,就像眼鏡起霧看不清眼前的路一樣。
科學家不確定望遠鏡內部還剩下多少水分,但可以肯定隨著時間推移,水分子將昇華並再次於鏡面形成薄冰,如果發現望遠鏡收集的光量再次下降,任務團隊也將再次展開除冰救援行動。對太空望遠鏡來說,鏡面積冰並不罕見,畢竟地球組裝過程要完全阻止空氣水分子進入太空船幾乎不可能,所以團隊對這件事也未太驚訝,只是這層薄冰雖然僅 DNA 鏈厚,但對打算探索不可見暗物質的望遠鏡來說也是致命傷。